7月14日,tyc86太阳集团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工作第二十一期培训班在松山湖校区举行。
培训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对全力推进“申博”“更大”关键任务落实落细,持续推动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攀高向新提出具体部署。

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学科带头人、民主党派校内主要负责人全天参会,党支部书记、系(部、中心)主任以及其他副高职称以上人员、博士、科级干部等参加了上午会议。
专家辅导
高站位谋划学科建设
同济大学副校长赵宪忠教授作《面向“十五五”的学科专业优化布局与学位点建设》报告,从数智时代人才培养的变革与需求、学科专业调整优化及其宏观布局、学科建设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思考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新时代学科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并从学校、学院两个层次分享了同济大学在学科建设方面的实践经验。

赵宪忠教授指出,伴随着产业变革,高等教育从工业时代强调知识体系完整性和专业能力的“静态教育”,转变为数智时代以解决问题为牵引,强调自主学习创新的“动态教育”。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让知识获取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师生关系、教育组织模式都出现了新转变、新挑战,加速了学科交叉和领域导向。这些深度情境的变化,都催生着高等教育的迭代升级。
赵宪忠教授深刻阐述了同济大学学科规划布局的思路,并对《同济大学学科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及行动方案进行了全面介绍。他强调,学科专业设置要与国家战略、产业发展、学校发展规划紧密联动,要以高质量科学研究、高质量人才培养为核心准绳,应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应有利于将学科发展动能转化为人才培养势能,并能与运行机制联动调整。
主题报告
锚定目标共奋进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马宏伟以《锚定关键任务 聚力突破跃升 加快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为题作主题报告,分析了学校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总结了学校近年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和今年推进“申博”“更大”等重点工作的成果成效,部署了暑期重点工作。

马宏伟指出,学校要牢牢把握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坚持办“扎得深、立得稳、靠得住、顶得上”的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切实回答好“强国建设,莞工何为”时代命题,在助力东莞高质量发展、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广东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马宏伟对近期重点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要持续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要深入推进“申博”“更大”工作。对外要不断提高学校声誉,扩大学术影响,借力顺势而行;对内要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加强学习和政策解读,深入分析研究,为学校发展提供数据支撑。要围绕“申博”“更大”核心任务做好“十五五”规划编制。持续打磨“十五五”总体规划文本,进一步完善学校“十五五”规划指标体系及重大项目库。
要做到暑假期间工作“不断线”,高质量推动“双百行动”、人才引育、教育教学改革,做好科研管理服务、学生管理、安全保卫等各项工作,办好各类学生竞赛活动,深化就业与校友工作,稳步推进学校重大项目立项审核、国际合作创新区进驻与基础设施升级改造、业务智能化建设,加强宣传报道。
马宏伟强调,全校上下要广泛凝聚共识、上下同心,持续用力,围绕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齐心协力把各项事情落到实处,当好学校决策部署的践行者、攻坚者、答卷人,做有担当、善作为的实干行动者。
交流小结
及时传达推动学习成果转化
14日下午,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学科带头人、民主党派校内主要负责人分成八组开展研讨。各小组围绕培训班主题,聚焦“申博”“更大”关键任务,结合岗位工作实际深入思考、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人力资源部部长王晓季和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荣戗戗作为代表,进行交流发言。王晓季解读了学校人才引进与教师成长发展的最新政策,并分享了师资队伍建设相关工作的改革思路。荣戗戗对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上一轮深化改革的成效进行总结,并提出了下一轮改革发展的思路和以改革助力博士点建设的路径。

校党委副书记李忠红对培训班进行了小结。李忠红强调,作为学校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参与者、助推者、受益者,面临新一轮的建设,使命光荣,也责任重大。要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信念,始终锚定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核心战略,精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谋划编制好“十五五”发展规划,纵深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李忠红要求,各二级组织机构要做好培训班内容的传达学习,引导全体教职员工深刻领会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各项工作部署,将学习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共同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撰文、一审:范晖帆;二审:叶妙娴;三审:邹琼)